連續六年穩居全國制藥企業前五強的揚子江藥業集團,高平臺上快速發展,連奪江蘇“誠信企業”狀元和全國醫藥企業綜合競爭力冠軍----

                        創新:“揚子江”的活力之源

  這是一片創造奇跡的熱土。
  32年前,它只是一個擁有幾間舊廠房、十幾個工人的作坊式小廠;32年后,它已是連續6年穩居全國6300余家制藥企業前5強的現代化大型醫藥企業??江蘇揚子江藥業集團。
  2003年,“揚子江”又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喜訊接連傳來:集團全年銷售收入60.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6.2%;利稅總額10.5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9.5%,各項經濟指標再列全國醫藥行業前茅。前不久,“揚子江”以綜合分值97.66分,摘得第5批省級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狀元”,受到省政府命名表彰;半個月后,中國醫藥企業綜合競爭力排行榜出爐,“揚子江”又以綜合分值第一奪冠。   
    實施“同心多圓”擴張戰略
  去年上半年,省委書記李源潮兩次來到“揚子江”視察、指導工作。他在稱贊“揚子江”高起點規劃“藥業城”的同時,鼓勵他們“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不僅成為江蘇的‘藥老大’,還要爭當全國醫藥行業的‘領頭羊’,為實現江蘇‘兩個率先’富民強省目標,為振興民族醫藥工業作出貢獻”。
  目前,跨國制藥企業的“轉移生產”日夜兼程,美國默克公司、杜邦公司以及德國巴斯夫公司等國際醫藥巨頭已經和正在計劃關閉新加坡等地的生產線,來中國大規模集中生產。面對跨國公司咄咄逼人的擠壓,任何企業單靠一種優勢都難以招架。惟有實施規模擴張戰略,盡快強身壯體,才能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能力。
  早在上世紀末,“揚子江”就已經著手打造揚子江藥業城,并初見成果:集團從1995年占地不足100畝,擴展到現在的1000余畝,形成南、北兩個廠區;銷售收入由1994年的2.4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60多億元,平均每年增長42.2%。2002年揚子江綜合經濟效益躋身全國醫藥行業第二名。
  如今,“揚子江”審時度勢,確立了新的發展戰略:立足沿江,走出沿江,通過實施“同心多圓”擴張戰略,將科研、生產基地向大城市轉移,邁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短短兩年內,“揚子江”先是搶灘上海,投資2.5億元建成上海海尼藥業;接著投入2億元在南京馬群打造南京海陵藥業;隨后又沿長江西進成都,投資1.8億元建設四川海容藥業。2003年12月13日,投資3億元的揚子江海慈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又在泰州濱江工業園奠基。一個又一個基地的啟動,使得技術流、信息流、人才流都與揚子江藥業城相應對接形成企業發展的新動力。
   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據國家經貿委公布的2002年全國技術開發經費支出額前100名企業排序中,“揚子江”列第55位,技術開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例高達6.86%,科研投入高居全國醫藥行業之首。
  2003年6月7日,省長梁保華到揚子江藥業指導工作。在仔細參觀了現代化的生產線后,梁省長高興地說:3年前我隨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來過“揚子江”,3年后故地重游,我感覺“揚子江”變化更大,發展更快,貢獻更大!技術創新很重要,“揚子江”做得很好,具有戰略眼光。
  1995年,在別人觀望GMP時,“揚子江”一下子投入2.5億元技術改造資金,目前該集團通過GMP的廠房面積和產品劑型居國內之首;
  1998年,在全國醫藥行業率先掛牌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并投入3000多萬元建造了設施一流的科研大樓;
  2002年,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聯姻”,投入2億元在南京組建國家級“中藥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2003年6月12日,與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舉行入園簽約儀式:投資2.5億元建立北京技術研究中心,研發方向鎖定中藥現代化和生物制藥產業;     
    2001、2003年,“揚子江”連續成功舉辦兩屆院士高層論壇,匯聚數十位兩院院士共商中藥現代化大計……
  創新科技使得“揚子江”的新藥研發速度大大加快,中藥產品的科技含量、質量和療效不斷提高。自1996年以來,“揚子江”平均每年有15個新藥問世,其中一、二類新藥占了多數。從新品的調研、立項、審批到生產,一般企業要用六七年時間,而“揚子江”平均只用兩年左右。源源不斷的新品為“揚子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保證了企業在國內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有利地位。     “揚子江”始終把高層次人才開發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近幾年來,已有300多名本科學歷以上人才加盟“揚子江”,企業還瞄準全國各大院校、科研所,先后聘請了150多名院士、教授、專家為己所用。揚子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5年多,先后引進博士18名,已有7名完成研究課題按時出站。去年,“揚子江”花重金相繼從美國強生集團、比利時楊森集團“挖”來4名高層次科技、管理人才,并把他們各自推向子公司的領導崗位。
   打造企業的人文競爭力
   為什么全國那么多的大醫院都愿意用“揚子江”的產品?該集團董事長徐鏡人說了一句樸素而又耐人尋味的話:哪個姑娘不愿意與一個誠信老實的人交朋友呢?在市場上,我們推銷的不僅僅是優質藥品,還有人品和“揚子江”良好的品牌形象。
   市場需要誠信。每當“災難經濟”發生時,在“商機、暴利、誠信”三者之間,“揚子江”人毫不猶豫選擇了后者。
   早些年,上海“甲肝”大流行,“揚子江”生產的板藍根沖劑由于療效明顯,一下子成了緊俏藥,來自上海的等著運板藍根沖劑的車隊一直排到廠外。當時有人愿意用一張彩電票換一包“板藍根”,還有的藥販子要求以多出100倍的價格購進,均被嚴辭拒絕。救命藥一分不漲按合同約定送到上海。
  去年初,廣東非典蔓延,一些地區抗病毒藥物嚴重短缺,甚至出現不法商販哄抬藥價現象。“揚子江”得知這一消息后,在開足總部生產馬力的同時,連夜從全國各銷售公司抽調數千箱抗病毒類藥品,火速空運至廣東,免費捐贈各地醫療部門,穩定藥價,保障群眾及時用藥。
  從1971年建廠至今,“揚子江”已累計向社會捐資、捐物、捐藥4億多元。1998年為支持抗洪搶險,“揚子江”人趕赴抗洪第一線江西、湖北重災區捐贈價值600萬元藥品;每年“八一”建軍節,“揚子江”都開展擁軍慰問活動,八年來共向部隊贈送了價值2000多萬元的藥品;全國抗非期間,揚子江藥業前后共向各地各級衛生部門、單位捐贈價值500多萬元的藥品,并拿出100萬元設立“抗非”殉職醫務人員家庭救助基金;自2001年揚子江藥業集團投入3000余萬元,連續舉辦了三屆“關愛西部健康行動”,行程2萬余里,向西部11個省、市、自治區送醫送藥送知識,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廣泛贊譽。
  “醫”、“藥”分家,藥品招標藥價下降,“洋藥”步步緊逼,使得已經過度競爭的中國醫藥市場更加風云變幻。然而,“揚子江”高舉科技創新的大旗,快速發展,近幾年一直保持著年增銷售40%和利稅1億元的連續發展速度。我們期待著:“揚子江”從江蘇“藥老大”,變成中國“藥老大”!                                   (原載《新華日報》2004/2/16頭條)
                                           作者:趙文勝 劉良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