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驚濤駭浪,鑄就藥業傳奇。到2011年10月5日,揚子江藥業已走過整整40個春秋。從篳路藍縷,開荒建廠,到今天藥園聳立,七星拱月,揚子江藥業城如長龍般氣勢恢宏,揚子江人40年關山飛度,40年偉業輝煌。
近半個世紀中,揚子江藥業歷經坎坷曲折,奮力前行。與40年前的白手起家相比,今天的資產總額已逾當年的1000萬倍。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通過揚子江人堅韌不拔,求索進取的拼搏,揚子江藥業已由當初的一個鎮辦小廠,發展成為一個年銷售額超過200億元的中國特大型醫藥企業集團。中國企業500強、中國納稅500強、全國創新型企業、中國十大和諧企業、中國醫藥工業企業百強第一名,一個個榮譽見證了揚子江一路的求索,一路的收獲,如今已是中國民族醫藥工業的一面旗幟。
金秋十月,揚子江藥業城的夜空禮花綻放,如同一支支生日紅燭在燃燒,照亮了揚子江畔這片熱土,照亮了揚子江奔騰的浪花,也照亮了揚子江人歡笑的臉龐。
創業:揚子江的自強宣言
揚子江的活力,緣于對市場脈搏的準確切入,更緣于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
1971年的中國,紅色是最流行的色調。在政治掛帥的旗幟下,在計劃經濟的規劃下,正常的工業生產活動在艱難中躑躅。
這一年,徐鏡人從部隊復員回來,被分配到口岸鎮儀表廠工作。同年10月,他毅然決然從儀表廠分離出來,成立一個制藥車間,帶上募集來的幾千元錢和幾名工人,走上自己的產業報國之路。
也就是從這一天起,揚子江藥業集團的雛形誕生了。
說是一個制藥車間,其實也就是六間平房,生產條件極其簡陋。
當時車間試產百爾定和百乃定兩種針劑。由于廠房太小,施展不開,徐鏡人就另找一塊荒地,帶領工人填塘、挑磚、蓋房子。天道酬勤,這兩種針劑試產成功,雖然銷量不大,但畢竟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1973年,制藥車間有了一塊屬于自己的牌子——口岸工農制藥廠,性質是鎮辦企業。就在企業準備穩步發展時,一道“禁令”悄然來臨。1979年,上級部門為了貫徹“嚴禁鄉鎮一級開辦制藥廠”的指示精神,決定對一些沒有規模的企業實現關、停、并、轉,并明確規定一個縣只能保留一個藥廠,口岸工農制藥廠被劃入“關停”的名單中。
這一消息,對于徐鏡人和揚子江人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就這樣被“關掉”。于是他連夜找到縣市有關負責同志,將口岸工農制藥廠轉并到縣辦,掛上“泰興制藥廠口岸分廠”的牌子,逃過了“一劫”。
歷經市場磨礪,口岸分廠不斷壯大。1985年12月,經揚州市計委批準,泰興制藥廠口岸分廠改名為“揚州市揚子江制藥廠”,企業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1981年至1988年,在徐鏡人的帶領下,揚子江產銷利連續八年翻八番,并率先在江蘇醫藥行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
1993年,揚子江開始二次創業。徐鏡人帶領揚子江人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對企業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全廠提倡“三公三忘”,即公平、公正、公開,忘我決策、忘我管理、忘我工作,大力推行“四能機制”,機構能設能撤、工資能高能低、工人能進能出、干部能上能下,這些舉措打破了“大鍋飯”、“鐵交椅”,人浮于事的現象,精簡科室人員100多人,企業重新煥發生機,當初的揚子江精神又重新回到了揚子江。
到1993年年底,企業實現產值1.5億元,利稅3000多萬元。1994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揚州市揚子江制藥廠正式更名為江蘇揚子江藥業集團,揚子江開始了新一輪的騰飛。
沒有要國家一分錢投資,揚子江人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自力更生,自籌資金,自找原料,自尋市場,贏得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此后,企業加大營銷改革力度,將全國市場分為三大局、九大公司、40多個省公司,任務層層分解,月月考核,使得人人肩上有擔子,個個身上有指標,靈活有效的營銷策略,極大地調動了銷售人員的積極性。自1995年起,企業銷售指標以每年遞增30%以上的速度攀升,創造了業界有名的“揚子江速度”和“揚子江現象”。
大集團,大思路,市場為王,科工貿一體化的發展戰略,使得揚子江的發展如虎添翼,發展勢頭更為強勁。自1996年起,企業連續16年綜合經濟效益排名江蘇省醫藥行業第一位,1997年起,連續15年躋身全國醫藥企業前5強。
2005年,揚子江率先全國醫藥企業銷售突破百億元大關,連奪“全國醫藥企業綜合競爭力第一”、“中國市場產品質量用戶滿意第一”等多項桂冠,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榮登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排行榜榜首,揚子江藥業成為中國民族醫藥工業的一面旗幟,高高飄揚在美麗的揚子江畔。
創新:揚子江的騰飛動力
揚子江的活力,緣于自身的科學發展,更緣于自主創新意識與能力的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激蕩著揚子江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的羽翼。在建廠40年中,揚子江總投資60多億元,實施廠房、技術改造,加快新品開發和產品結構調整,引進進口先進設備,淘汰落后工藝,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跨入全國創新型企業行列。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別的企業對GMP等待觀望時,揚子江領導層果斷決策,投入數十億元用于GMP的新建和改造,以最短的時間通過認證,贏得發展機遇。1998年10月,固體制劑車間一次性通過國家GMP驗收。此后,提取生產車間、液體制劑車間、口服液生產車間、凍干粉針生產車間等一大批生產車間順利達標。2005年12月,作為江蘇省沿江開發重大項目“一谷六園”,總投資6.5億元,占地600畝的揚子江醫藥工業園勝利竣工,投產后生產能力達到200億元。
2010年10月12日,揚子江人迎來激動人心的一刻,固體制劑生產車間順利通過歐盟GMP認證。當歐美檢查官結束為期三天的檢查后,宣布這一結果時,淚水和喜悅洋溢在揚子江人的臉上。這一天,永遠載入了揚子江邁入國際化征程的史冊。
在GMP軌道上啟程的同時,揚子江加大海歸博士的引進力度,投入數十億元加快自主創新平臺的建設。先后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揚子江新藥研究院等高位研發平臺。2007年,新藥研究院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08年,新藥研究院獲批建設藥物制劑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此外,揚子江還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全國著名的科研院所“聯姻”,建設“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院”,致力于中藥現代化的研究。
借助于高位研發平臺,揚子江的科研成果不斷涌現。1993年,揚子江根據全國中醫泰斗董建華教授的獻方,利用現代工藝,歷經六年時間,成功開發出具有劃時代的胃藥新星“胃蘇顆粒”,這是我國自新藥審批辦法實施以來,經衛生部批準的第一個純中藥的國家級胃藥,上市后,累計銷售20多億元,成為中國胃藥市場的“擎天一柱”,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好評和認可。
胃蘇顆粒的開發成功,作為現代科學與祖國傳統醫藥寶藏嫁接的典范,給揚子江人巨大鼓舞。此后,揚子江與數十位中醫界專家合作,成功開發出經前平顆粒、百樂眠膠囊、藍芩口服液等一大批組方科學,療效獨特的中藥新品。其中經前平顆粒的問世,一舉填補了國際上治療婦女經前期綜合征的藥品空白,成為21世紀中醫藥治療經前期綜合征的一大重要貢獻,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藍芩口服液的推出,因其抗病毒的特殊功效,成為對付手足口病的利器,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防治手足口病的首選中成藥。
2011年6月,揚子江在上海國際生物技術研討會上精彩亮相,與來自美國南加州生物協會、英國國家醫學研究院的權威專家及國內生物領域的專家,共商生物制藥發展趨勢,并就揚子江藥業涉足生物藥的發展方向進行研討。此舉表明,揚子江在實施中藥、化學藥、生物藥“三藥”并舉的研發戰略中,已將研發的重點和重心向生物藥轉移,同時面向全球攬才,尋求合作機遇,將生物藥做大做強。
到“十一五”末期,揚子江藥業園二期工程和“九五”研發大樓項目全面竣工,新建的生產線全部按照新版GMP的要求,得到系統優化,整體工藝裝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工藝裝備自動化和產品結構的重大調整,為揚子江推進國際化進程注入了嶄新的活力。
創優:揚子江的生命承諾
揚子江的活力,緣于市場和用戶的需要,更緣于對質量的精心打造和永恒追求。
成功總是眷顧勤奮和用心的人。今天,當揚子江人憑借自主創新,企業高速發展的時候,奔騰的揚子江水忠實地記錄了它執著追求質量,獲得永續發展所走過的風風雨雨。“創新為民,高質惠民”的發展理念,就像一面旗幟飄揚在揚子江畔。
走進生產車間,宣傳欄上“質量在我心中,質量在我手中”、“誰生產不合格藥品,誰就是不合格員工”等標語十分顯目。在揚子江人的頭腦中,時刻追求的是百分之百的合格,決不允許“基本”、“大概”、“差不多”的說法存在。在他們看來,產品合格率只有100%,產品1%的不合格,就是對消費者100%的不負責。為此,他們把質量視作企業的生命,提出了“三個不變”:“質量第一,永遠第一”的方針不變,質量無處不在的認識不變,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的原則不變。
在質量管理方面,揚子江建立健全了從研發、供應、生產到售后服務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嚴格把好研發、采購、生產、放行、儲存、售后六道“質量關”。
在執行國家法定標準的基礎上,揚子江建立了一套高于法定標準的企業內控標準。從上世紀90年代起,企業強化質量標準的研究,努力使藥品質量達到或超越國際先進標準。目前揚子江已有21個品種達到美國、英國、日本、歐盟四部藥典標準。
揚子江人對質量無止境的追求,不僅表現在過程控制、檢測上,更表現在質量月活動上。每年的3月和9月,揚子江都定期召開兩次全廠質量月活動,每次活動都選好主題,召開全廠質量月動員大會,發動廣大干部職工積極參與,如今已連續舉辦了25屆。主題鮮明,針對性強的質量月活動,牢牢繃緊了職工的質量弦,提高了全員質量意識,通過職工的自檢、自查、自糾、互檢、互查、整改,把質量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開展群眾性的QC小組活動,是揚子江提高產品質量的又一抓手。在生產過程中,揚子江動員和組織廣大職工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活躍在生產、科研、質量第一線的廣大員工常年開展QC攻關活動,解決生產、質量上遇到的技術瓶頸和質量難題,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2010年夏天,窗外的知了扯著嗓子叫“熱”,頭孢粉針二號車間辦公室里的氣氛卻“冷”到了極點。他們籌備的《研究清除瓶外藥粉的新方法》課題遇到了技術瓶頸,面對重重困難,大家沒有輕言放棄,而是一頭扎進課題里。錯過了吃飯的時間,啃口方便面,困了,趴在桌子上打個盹,接著干。20天,整整20個白天黑夜!圖紙設計了一張又一張,方案拿出了一個又一個,終于自行設計出淋瓶干燥裝置,一舉解決了瓶外掛粉現象,提高了燈檢速度,提升了生產效率。在2010年全國醫藥行業QC成果發布會上,該成果在200多項參評成果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