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本報主辦、江蘇名牌網承辦的“2013中國江蘇首屆名牌建設十大杰出風云人物”推選活動,已經圓滿落下帷幕。活動自去年3月啟動以來,得到了省內眾多企業家們的積極支持和熱烈響應,并在激烈的角逐中誕生“名牌建設十大杰出風云人物”。

  開放的市場經濟,讓各行各業都形成百舸爭流的局面,而市場競爭的核心歸根結底還是品牌的競爭。也因此,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成了眾多企業經營的目標。在本次入選的十大風云人物中,不乏為振興國內民營制藥企業而“死磕”質量、不斷創新的徐浩宇,為開辟現代絲綢“新絲路”、致力把絲綢產品做成實用性奢侈品的朱烈,以及草根出身卻勇往直前成就布草行業“巨子”的周觀林等等。他們用不同的方式打造各自領域的名牌,他們的故事充滿艱辛、曲折,卻又為省內企業傳遞著正能量。

  揚子江藥業集團副董事長徐浩宇,除了每年跟父親,也就是集團創始人、現任董事長徐鏡人一起出現在富豪榜上之外,鮮少在媒體露面。“少說話多做事”,這是父親從小給徐浩宇灌輸的觀念。

  “70后”的徐浩宇,身上烙印著果斷、拼搏、寬容的時代特征。從小受父親對醫藥狂熱的熏陶,這也注定了他這一生與醫藥解不開的情緣。隨著學生時代的結束,徐浩宇決定從公司最基層的銷售辦科員做起,即使公司掌門人是自己的父親,但他還是一步一個腳印,通過實力證明自己,并用十年青春換來如今副董事長的職務。因為有著振興民族醫藥釀藥神韻的共同理想,徐浩宇堅持“科技興企、科技強企”的理念,陪同父親帶領揚子江藥業在中國醫藥大海中奮力前行,把揚子江藥業打造成一家產學研相結合、科工貿一體化的中國大型醫藥企業集團。

  民營制藥企業面臨“內憂外患”

  有著42年歷史的揚子江藥業,集團綜合經濟效益連續10多年排名江蘇省醫藥行業首位、全國醫藥行業前五強,并躋身“中國企業500強”“全國納稅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2008年—2012年,企業銷售、利稅實現翻番,年均增長20%以上;2013年,產銷利再創歷史新高。外界看來,揚子江藥業似乎在悶聲發大財,但徐浩宇卻毫不隱諱地指出,國內民營制藥企業正艱難前行,面臨著“內憂外患”。

  “大家都在抱怨看病難看病貴,但很少有人想一想,病是怎么得的?如果能從醫療文化上來做出改變,將會事半功倍。”在徐浩宇看來,“內憂”即醫療體制的改革之路漫長且坎坷。中國的醫療體制要得到根本性改善,必須中西醫并舉,但在西方文化的侵蝕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中醫中藥發展變得舉步維艱,即使是曾靠中藥起家的揚子江藥業,目前的產品結構中也有八成以上是西藥。

  徐浩宇告訴記者,早在10年前,日本就由政府出資80%,聯合各大學、院所做研發,將成果賦予企業生產,企業只需支付另外20%的研發費用,最終一大批企業得到了很好的技術。“很多歐美國家也采用這種方式,但我們至今還沒有很好的研發機制。”他坦承,揚子江藥業的研發投入在國內藥企中處于較高水平,但其實還不到收入的5%,與那些動輒投入15%—20%的跨國制藥公司相比還顯得太少。

  徐浩宇還認為,除了機制落后外,人才短板也是中國藥企發展的瓶頸之一。“中國留學歸來的專業人才,大多是從事藥物研發,卻很少有人負責藥物研發管理。后者需要管理藥物研發的整個鏈條,要有非常豐富的從業經驗。”徐浩宇說,2011年,集團聘請了一位百時美施貴寶負責研發的外籍顧問Mark,有一次,一位川大的院士做了一種新藥,讓Mark幫忙評估,他只花了兩個小時,就把這種藥的利弊說得清清楚楚。而在國內,很難找到像Mark這樣的專業人才,這也說明了國內外醫藥的差距。

  “機制和人才的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中國的制藥企業幾乎無力與外資藥企競爭。”徐浩宇感嘆道,隨著創新藥專利到期潮的來臨,跨國藥企開始紛紛強勢出擊這個巨大的市場,而既無技術或品牌優勢、又失去成本優勢的本土制藥企業,該如何與之競爭?這便是“外患”。讓徐浩宇擔憂的是,2012年年初,跨國制藥巨頭阿斯利康宣布,在泰州投建其全球最大的獨立生產基地,除了生產原研藥之外,也將生產品牌仿制藥。

  “壓力很大!”徐浩宇坦言,中國制藥行業現在到了“要么改變、要么死亡”的關鍵時刻:“國內企業必須考慮另辟蹊徑。”

  先人一步,提前完成GMP認證

  年輕的徐浩宇明白,人才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靈魂。他得知著名藥品質量工程師翁心泰在提高藥品質量上很有成就,“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請到翁工,他一定會成為我們公司的‘國寶級’人才。”父子倆徹夜長談,最后商定由父親“三顧茅廬”登門拜訪,請翁心泰到揚子江藥業全面負責藥品質量管理。

  在跨國藥企工作多年的翁心泰,開始還擔心自己的經驗在民營制藥企業不一定能派上用場,但父子二人的誠意最終讓他決定“試一試”。他身體力行,帶來了跨國藥企對藥品質量的高標準、嚴要求,以及藥品質量控制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憑著對國際藥物市場的敏銳嗅覺,翁心泰還帶領團隊,嚴格按照歐盟GMP要求,從軟硬件入手,對藥品制造流程進行徹底改造,全面提升質量管理水平,這在國內醫藥行業內實屬少見。

  大手筆的質量投入終于換來豐厚的回報。2010年10月,在翁心泰的管理和帶領下,揚子江藥業固體制劑車間一次性通過了歐盟GMP認證,兩個產品拿到了歐盟市場的準入授權書;2012年初,集團順利完成了德國委托加工的藥品生產,并成功打入歐洲市場;先進的生產、檢測儀器有力地保證了藥品質量,確保揚子江藥業與幾次“藥害”事件絕緣。

  翁心泰告訴記者,作為已經在風雨中行進了40多年的民營企業,揚子江藥業從一個簡陋的制藥車間,完全依靠自身發展壯大到全國首屈一指的大型制藥集團,重視藥品質量讓其在國內市場享有極高知名度,成為中國民營藥企的一面旗幟,這些成績足以令他這個制藥人欽佩不已。“正因為揚子江藥業舍得投入,設備先進、人才齊備,才能快速通過GMP認證,成為國內第一批拿到GMP認證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先機。”

  當新版GMP再次出臺,要求“在2015年12月31日前,所有類別的藥品及生產藥品的企業、生產車間均應符合新標準,未達要求的企業或車間,在期限到來后不得繼續生產藥品。”正如2004年7月1日GMP要求一樣,一批制藥企業使盡力氣也將邁不過這道“高門檻”,而業績成長好、將藥品質量視若第一要務的藥企將更加如魚得水,中國制藥行業的版圖將重新劃分。

  “實施1998年版GMP時,制藥業流傳一句話:搞GMP是找死,不搞GMP是等死。現在正在進行的新版GMP認證流行的順口溜是:1/3企業無聲無息,1/3企業奄奄一息,1/3企業自強不息。經歷了這么多次GMP認證,揚子江藥業集團無疑是自強不息、自我加壓、最有底氣的領跑者。”徐浩宇認為,新版GMP的實施,能促使藥企提升藥品質量,而提高藥品質量也是企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為了能順利通過新版GMP認證,揚子江藥業主管質量的負責人,對集團生產車間的情況進行了全面梳理,仔細研究了從物料供應商選擇、采購、發放使用、藥品檢驗、藥品審核、不良反應處理、召回等一系列細節。揚子江藥業集團規模大,生產車間多、產品劑型多,需要改造的車間必須停產一段時間,對此,各個部門的主任們每周開一次會議,對所開展的工作及時分析協調,科學合理調配,確保市場供貨。 

  在無數“揚子江藥業人”的心血中,2012年12月中旬,集團頭孢粉針劑1號車間順利通過新修訂藥品GMP認證。按照新版GMP實施進度表,揚子江藥業以通過歐盟GMP認證的車間為基礎,以點帶面,逐步推進,截至目前,已有80%的車間達到了新版GMP標準,剩下的車間也正緊鑼密鼓地進入改造升級的最后階段,并將在今年中旬全部完成改造。

  “綠色制藥”生產流程處處顯環保

  在人們的印象里,制藥業似乎和刺鼻的味道與排污緊密相關。然而,徜徉在揚子江藥業集團總部,宛如置身于一座環境優美的現代園林,隨處可見的藝術雕塑與歐式建筑,碧波蕩漾的湖水,綠草如茵中到處都是香樟、紫薇等珍稀樹種,這里不僅沒有藥物的刺鼻氣味,而且充滿了花草樹木的清香。

  在重視藥品質量、加大藥品創新力度等方面,揚子江藥業頗具先見之明,同樣的先見之明也體現在工廠園區的設計上。一般來講,制藥企業的園區廠房內,擁有通過國家標準的生產車間與排污設備就可以了,但徐浩宇卻表示,留人、用人、育人都需要好環境,揚子江藥業不僅要創造良好的科研、生產、工作環境,還要提供綠色優美的宜居環境,要把廠區建成“符合GMP標準的花園式工廠”。

  據統計,迄今為止,揚子江藥業已投資1億多元用于綠化工程。揚子江藥業的付出沒有白廢,綠化不僅使揚子江藥業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花園式企業,并且成為泰州市著名工業旅游景點,其亮麗的企業形象正吸引著世人關注的目光。迥異于一些制藥公司在環境污染上的折戟,揚子江藥業集團的綠化工程名氣越來越大,每年來到這里參觀考察的人絡繹不絕,在提升企業形象的同時,也為業界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藥企環保樣本。

  “‘綠色制藥,環保先行’已成為我們集團高層的共識了。”徐浩宇說,揚子江藥業內部的環保標準要高于國家標準。在污水處理站的監視室,集團環保科主任李忠泉指著從美國進口的哈希COD在線檢測儀向記者介紹道,根據《混裝制劑類制藥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經過處理的廢水COD值必須小于60毫克/升,而揚子江藥業凈化后的廢水COD值一般都控制在34毫克/升—45毫克/升,氨、氮排放等執行標準也都高于國家標準,處理后的廢水大多作為冷卻水用于澆灌草坪。除了廢水處理,環保科的工作還包括固體廢物的回收處理。經統計,固廢回收每年可為集團挽回數百萬元的損失。

  巨額的環保投資,已經成為制約很多制藥企業發展的“心病”。然而,在揚子江藥業,這個難題根本不存在。樹木掩映之下,一個個環保處理設備日夜不息地處理廢物,藥廠的各項環保指標遠遠高于規定標準。“我們絕不會走‘拆東墻補西墻、先發展后治理’的彎路。”徐浩宇認為,注重環保的企業才會有持續發展的動力。揚子江藥業注重從源頭抓環保,嚴格執行各項規定,在設備采購、工藝上都充分考慮到對環境的保護。

  揚長補短,開啟中藥現代化之路

  2012年3月,揚子江藥業生產的80萬粒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發往德國。其實,打開以準入“苛刻”著稱的歐盟市場,對揚子江藥業來說并非“意外驚喜”,而是“意料中事”。

  “我們參照的是美國、英國、日本、歐洲4個《藥典》的要求。”徐浩宇表示,揚子江藥業目前已有不少產品達到這4個《藥典》的標準,“我們的目標是,‘十二五’期間絕大多數產品都要達到這個標準。”他還表示,要把獨家、療效好的中藥作為集團的拳頭產品方向發展,使之成為永遠的億元俱樂部。

  揚子江藥業以中成藥起家,多年來,以弘揚民族醫藥文化為己任,一直致力于挖掘祖國傳統醫藥寶藏,通過緊密依靠名老中醫,結合現代化研發制造技術,積極開發優效特效中藥,在中藥現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要想胃舒,請服胃蘇!”這句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廣告詞,讓揚子江藥業的中藥明星產品———胃蘇顆粒,一夜之間蜚聲大江南北,并創下20年累計銷售60多億元的神話。傳奇的背后,是揚子江藥業長期致力于中藥現代化的不懈努力。經過40多年的求索進取、不斷創新,揚子江藥業相繼開發出藍芩口服液、百樂眠膠囊、蘇黃止咳膠囊、香芍顆粒、雙花百合片等一大批中藥產品。

  中醫藥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然而一提起傳統的中成藥,人們的第一印象卻是“粗、大、黑”。中藥材質量不穩定,中成藥生產技術、劑型比較落后,中藥質量標準體系不完善、質量控制方法落后等,嚴重制約了中醫藥行業的發展。“我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了‘創新中藥’的概念,運用新工藝、新技術,把中藥產業打造成為與時俱進的現代化產業。”徐浩宇表示,目的就是為改變人們對中成藥的看法,在保持中藥臨床療效和特色的同時,讓中藥服用更方便、療效更確切。

  徐浩宇也坦言,不容忽視的是,我國中藥產業的技術標準體系還很不健全,中藥出口額竟不足國際中草藥市場的十分之一。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國外洋中藥、漢方藥對我國中成藥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醫藥市場競爭,揚子江藥業再次轉變思路,將中藥現代化的目光轉向了國際市場,即加快轉進美國FDA和歐盟GMP認證,不斷做大做強中藥產業鏈,全面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為打造綠色中藥,揚子江藥業按照國家頒布的GAP標準,相繼建立了銀杏葉、佛手、板藍根、黃柏、川芎等中藥材種植基地,從源頭上確保中藥材的質量;建立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等含量測定分析模型,優化提取、濃縮、層析、萃取等操作步驟,解決中藥材所含的重金屬及農藥殘留量的質量控制問題。

  徐浩宇介紹,揚子江藥業利用現代最新生產工藝技術,成功地開發出治療婦女經前期綜合癥的純中藥新藥“香芍顆粒”,填補了市場空白,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被中華醫學會列為重點推廣工程,成為目前市場上治療婦女經前期綜合征和更年期綜合征的有效藥物。

  在致力于中藥現代化的進程中,揚子江藥業打造的南京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無疑已成為企業中藥創新的代表。該中心由揚子江藥業集團牽頭組建,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進行相關技術合作,擁有大孔樹脂吸附分離技術平臺、膜過濾技術平臺、超微粉碎技術平臺、超臨界萃取技術平臺等代表國內先進水平的中藥技術創新平臺,全面提高了中藥生產工藝研究水平。

  徐浩宇指著總部旁邊今年剛動工的工地自豪地說:“我們共規劃用地600畝,僅一期工程就投入20億元,不久的將來,那里將聳立起國內最先進的中藥現代化產業園!”

http://jsjjb.xhby.net/html/2014-02/27/content_958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