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黃 心)7月26日,以“彰顯特色優勢,促進全民健康”為主題的第二屆岐黃論壇在京舉行。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在講話中指出,中醫醫療機構要按照中醫藥自身特點、規律,改革創新發展模式和服務模式,努力探索“五種模式”,更好彰顯特色優勢,促進全民健康。
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曉峰,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沈愛民出席論壇并講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馬建中主持論壇開幕式。
王國強說,擁有中醫藥、西醫藥兩種衛生保障手段,中西醫藥共同擔負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已成為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顯著特征,也是我國醫改的優勢之一,探索醫改難題的中國式辦法,離不開中醫藥。中醫藥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強調整體觀、注重“平”“和”、強調個體化、突出“治未病”、注重簡便、弘揚“大醫精誠”理念等鮮明的特點。
中醫醫療機構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陣地,是深化醫改的重要參與力量,為緩解群眾看病就醫問題、控制醫藥費用過快上漲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中醫醫療機構在發展中還沒有完全體現中醫藥特點,特色優勢還未充分發揮。
王國強指出,中醫醫療機構要努力探索建立融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于一體、全鏈條的醫院發展模式。醫療機構關口前移,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既重治療,又重預防,不僅為病人服務,還將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康復人群納入服務范圍,拓寬服務領域、范圍,實現以病人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轉變,發揮“治未病”理念優勢,順應醫學發展趨勢。
努力探索建立涵蓋醫院、社區、家庭的延伸服務模式。中醫在家庭醫生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歷來扎根在基層,群眾基礎好。要結合完善分級診療模式的醫改要求,進一步使中醫藥知識和服務下沉到社區,進入家庭。
努力探索建立多專業聯合診療服務模式。中醫歷來講究整體觀、系統論,未來的醫學發展也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個性化診療。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以患者為中心制定多專業共同參與的綜合診療方案,把“病人圍著科室轉”轉為“科室圍著病人轉”,不僅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也方便廣大患者。
努力探索建立多種方法并用的綜合治療模式。中醫藥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診療手段。當前,又包容吸納了許多現代技術為中醫所用,形成了中醫診療的“組合拳”。中醫醫療機構應當從有利于疾病診斷和治療出發,摒棄中西醫門戶之見,在中醫整體觀念的指導下,注重多種方法綜合應用,發揮1+1大于2的效應,使傳統理論方法的精髓和現代技術都為提高中醫藥療效服務。
努力探索建立體現中醫藥文化和大醫精誠理念的服務模式。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要始終把文化作為中醫藥發展的根基和靈魂。中醫醫療機構要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更要把大醫精誠的理念體現到診療服務全過程,科室設置、診療流程、診療行為都要體現以來訪者為中心,努力提供優質服務。
第二屆岐黃論壇堅持以“繼承、創新、發展”為基本宗旨,以“學術性、權威性、包容性、有效性”為總體要求,會議采取特邀報告與分論壇學術研討相結合的方式,設主論壇一個、分論壇七個,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慎明、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甘肅衛生計生委主任劉維忠等出席并做特邀報告。論壇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揚子江藥業集團協辦。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7/28/content_88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