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素有“文昌水秀,祥泰之州”之說。今日之泰州,更以“中國醫藥城”的美譽而聞名全國。藥品,是拯救人類健康的特殊商品,那么每一片藥是怎么生產出來的?近日,媒體記者隨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開展的“走基層”活動,來到泰州揚子江、蘇中、濟川等幾家知名的藥企尋找答案。

  揚子江藥業,這家創建于1971年的企業,在全國醫藥企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連續十多年排名全國醫藥行業前列,今年它的銷售額將突破500億元;去年該公司以總分第一的成績獲得江蘇省質量領域的最高獎項——江蘇省質量獎。

  走進揚子江藥業,就像走進一所大學。在藍天、白云、綠草映襯下,研發大樓、生產車間、成品倉庫等幾棟大樓顯得格外醒目。在投資近2億元、今年剛剛建成的凍干粉車間,這個生產車間用“一塵不染”來形容絕對不為過,空氣都要經過濾、凈化等三道關才能進來。產能5000萬支/年的車間,只有80個工人監控著機器。所有進去的員工都要沐浴消毒,換上特定的工作服,光一雙鞋就價值500多元,任何首飾不能戴,任何化妝品不能用。

  這一切還不算,在車間各個角落都有一個玻璃器皿放在專用架子上,這叫沉降碟,里面放的是瓊脂培養基,碟子每4小時換一下,如果微生物超過產品的環境監控的限度標準,就要立即啟動相應的偏差調查和處理程序,并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防止產品受到污染?! ?/p>

  “沒有什么能夠把我們打倒,除非質量。”揚子江藥業老總徐鏡人說,藥品安全與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公司每年都要開展兩次“質量月”活動,到今年9月,已經連續開展了32屆。企業還活躍著一支200多人的職工質量管理QC小組,人數達1700多人,2005年至今,職工質量管理QC小組在全國醫藥行業成果評比中已蟬聯一等獎總數的“十連冠”。

  醫藥界有句話說,一粒藥有“三條命”:病人的命、企業的命、員工的命。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這是泰州多家醫藥企業負責人的共識。在濟川藥業,這家以生產中藥、中成藥為主的企業,它的拳頭產品蒲地藍,單個品種去年銷售超15個億。副老總祝紀文說,企業1998年時還欠外債2000多萬,而去年銷售業績排全國第40位。為何?靠的是產品質量與客戶的信任。為保證藥材的地道,他們寧愿花高價進貨,也不買便宜藥材,這樣,雖然成本高了,但在市場上口碑有了。

  “有時,誠信也是需要付代價的。”蘇中藥業老總唐仁茂說,黃葵膠囊是他們的拳頭產品, 2011年市場上出現了假冒產品,他們立即與藥監等部門聯手打假,最終在山西某地把制假售假老窩端掉。為肅清假藥影響,企業拿出300多萬元在全國收購假黃葵膠囊。再比如,蛇膽川貝液和小柴胡沖劑在市場上銷售,“但我們停產了,因為市場價實在太低了,如果想賺錢,企業就只能昧著良心造假藥。我們寧愿不生產,也不做這沒良心的事。”

  抓藥品質量靠管理,更要靠科技。每天幾萬瓶的產量,如何才能發現哪瓶不合格?采用的,是先進的“全自動燈檢”系統。在蘇中藥業,所有藥水都要經過6臺攝像機照相“挑刺”。這套“挑刺”系統是從國外進口的,每一瓶藥哪怕有一點點雜質,也會被高速攝像機捕捉到,系統會自動將之剔除,然后再進行人工檢測,如果不過關就要報廢。這一系統還能有效避免由于人工燈檢水平不同而導致的產品質量差異。

  據介紹,泰州市醫藥規模以上企業預計今年將實現產值683億元,同比增長11%以上。市食品藥品監管局趙云燕說,泰州醫藥企業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唯有不斷進取,必須加強監管。目前,該局開發了“數字化監管平臺”,大大提高了監管效率。局網站還設立了“云數據查詢”欄目,可以隨時查詢數據,并且,根據監管過程中實時錄入的數據,系統自動生成、更新零售藥店和信用評分和“紅黑榜”,面向公眾發布,接受社會監督評價。

http://www.jsfda.gov.cn/xwzx/xwxc/201411/t20141125_891411.html

http://xh.xhby.net/newxh/html/2014-11/25/content_1158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