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由中華醫學會主辦、揚子江藥業集團協辦的“中華醫學科技獎(2016)頒獎大會”在南京紫金山莊紫金廳隆重舉行。盡管正值三九嚴冬,室外寒風蕭瑟,室內卻是溫暖如春。
在紅紅火火的頒獎典禮現場,記者發現了一個高大而熟悉的身影。他既不是政府部門的高官顯要,也不是收獲榮譽的科研精英,然而,他的名字一次次被頒獎嘉賓提及,被獲獎代表所銘記。他,就是揚子江藥業集團(以下簡稱“揚子江”)董事長、黨委書記、總裁徐鏡人。從2001年到2016年,連續16載,徐鏡人帶領的揚子江獨家資助中華醫學科技獎,鼎力支持祖國醫藥科技進步。“提升醫藥科技水平,振興民族醫藥事業”成為徐鏡人和揚子江人畢生信守的諾言。
推進醫學科技進步
中華醫學科技獎是經衛生部、科技部批準,由中華醫學會于2001年設立的面向全國醫藥衛生行業的科技獎,也是科技部首批批準并予登記的全國26個獎項之一。作為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的最高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的設立,對提高我國醫學科技工作者的創新能力和醫學科技水平,激勵其攀登科技高峰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深深根植于祖國醫藥之林的揚子江藥業集團始終胸懷產業報國、振興民族醫藥事業之大志,在中華醫學科技獎設立之初,就給予了積極響應和鼎力支持。在將企業自身發展與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緊緊相連的徐鏡人看來,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民族醫藥事業的進步,支持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是制藥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從獎項設立之初的2001年,到剛剛結束的2016年,連續16年,不求回報的揚子江人在致力于民族醫藥發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一個個堅實的腳印,一次次得到了各方領導的高度贊譽——
2006年1月9日,在“2005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暨2006年新春專家座談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對揚子江始終如一關心、支持民族醫學的發展、支持醫學科技進步的舉措,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同時勉勵揚子江繼續做大做強,為振興民族醫學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2008年2月23日,在“2007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表示:中華醫學科技獎每年能有這么多的醫學科技成果涌現,離不開揚子江的一貫支持和資助,尤其是他們不圖回報,不提要求發自內心對醫學科技進步的無私奉獻,令人敬佩!令人景仰!
流逝的是時光,不變的是合作。2012年,揚子江與中華醫學會攜手11載后,依然不忘初心,雙方再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2012~2016年5年間,揚子江繼續每年支持中華醫學科技獎的評選。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雁飛在當年的致辭中高度評價說,11年來,中華醫學科技獎共評出859項醫學成果獎。其中,有101個獲獎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及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醫學科技獎在評獎過程中能不斷涌現這么多的醫學科技成果,離不開揚子江多年來始終如一的鼎力支持和無私奉獻,這種持續恒久的公益之舉,彰顯出一個優秀民族制藥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
寒來暑往,春華秋實。在2016年中華醫學科技獎頒獎典禮上,再次傳出這樣的捷報:自2001年設立以來,中華醫學科技獎評選出的獲獎尖端醫學科研成果已達1283項。這些可喜的成績,極大地激勵了廣大醫藥科技工作者勇于創新的精神,營造了崇尚科學、尊重人才、褒揚先進的良好風尚。而據中華醫學會科技評審部有關人員統計,2006~2015年的10年來,中華醫學會從中華醫學科技獎的獲獎項目中共遴選推薦了66項國家科技獎項目,31項獲獎,獲獎率約47%,超過了國家科技獎的平均獲獎率。
這些榮譽的幕后,無不鐫刻著揚子江的無私奉獻和拳拳的愛國之心。如今,在揚子江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中華醫學科技獎已成為我國醫藥衛生行業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獎項。在2005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上,徐鏡人榮獲“推動學術發展貢獻獎”,成為醫藥行業惟一獲此殊榮的企業家。對于連續16載的堅守,徐鏡人只是平靜地說:民族醫藥事業的振興離不開醫藥科技的進步,而推動醫藥科技進步需要企業和社會團體的共同努力。
此外,捐資設立“中國醫師獎”,在南京醫科大學設立“揚子江醫學獎學金”,在上海市藥學會設立“揚子江杯”藥學科技獎等,揚子江心系科技、獎掖創新成果之舉仍在繼續……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科技成果必須經過更為廣泛的推廣和應用,才能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不是被束之高閣,成為一堆故紙。作為一家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制藥企業,揚子江就具有這樣的遠見卓識——讓科技成果最終轉化為生產力。不僅希望堅持不懈地資助中華醫學科技獎的評選,促使更多先進性、創造性的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更希望這些成果能夠通過產學研的無縫對接,得以普及和推廣應用,從而將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落在實處,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
正如時任中華醫學會會長的鐘南山院士所說,任何一個獎項的評選,并不是為了“評獎”而存在,更主要的目的是推動科技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創新如果沒有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就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醫學方面的獎項更多的是為了產生社會效益。好的治療方法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中華醫學科技獎中有一些成果實現轉化可能要假以時日,但有一些成果是可以很快轉化的。”鐘南山如是說。
為促使中華醫學科技獎獲獎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從2008年下半年起,在揚子江的倡導和獨家資助下,中華醫學會從中華醫學科技獎獲獎項目中遴選出對臨床具有較大指導意義的項目,在全國進行推廣和交流——
2008年5月17日,在北京舉辦的中華醫學科技獎成果推廣活動啟動儀式結束后,獲得一等獎的“胰腺癌綜合診治方案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臺建立及術中神經功能保護研究”和二等獎的“聾病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及聾病分子遺傳機制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項目進行了推廣交流;2008年7月9日,中華醫學科技獎成果推廣活動在南京舉行,獲得一等獎的“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臺建立及術中神經功能保護研究”“腸功能障礙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和二等獎的“遺傳性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的基因和臨床研究”項目進行了推廣交流;2008年8月5日,中華醫學科技獎推廣活動揮師上海;2008年9月24日,推廣活動轉戰西安……
而后的實踐證明,學術界和產業界的期許都達到了——2008年5月至10月,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陜西、河南、河北、遼寧等13個省市進行的中華醫學科技獎的成果推廣活動,集中展示我國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與最新研究進展,推動了醫學科技獎成果轉化,促進了當地醫學人才培養,提升了當地醫學技術水平,進而帶動了我國醫學科技的整體進步,使中華醫學科技獎的榮耀與使命具體化。
回憶往昔,徐鏡人由衷地表示:“這些活動加速了先進醫學科技成果的推廣,使其能盡快應用于疾病預防和臨床診治,為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而實際上,加強產學研結合、助推科技成果轉化的理念始終貫穿于揚子江的藥物創新之中,并打造出一個個質量過硬的產品。揚子江與中醫泰斗、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建華合作,采用現代工藝成功地研發出新一代胃藥“胃蘇顆粒”。產品上市后,憑借其科學的配伍、確切的療效,迅速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成為目前我國市場銷量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胃藥之一,并先后獲得“全國醫生推薦用藥”“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和“中國市場產品質量用戶滿意第一品牌”等殊榮;揚子江與山東中醫藥大學張珍玉教授合作,歷時10年,采用現代制藥工藝共同研發出純中藥制劑“香芍顆粒”,一舉填補了國內治療經前期綜合征的藥品空白,揚子江與山東中醫藥大學聯合負責的項目“經前期綜合征病證結合臨床、基礎和新藥研發與應用”獲得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產學研合作的引擎下,胃蘇顆粒、蓽鈴胃痛顆粒、藍芩口服液、蘇黃止咳膠囊、香芍顆粒、黃芪精口服液、百樂眠膠囊、銀杏葉片、脈絡通顆粒、銀馬解毒顆粒、柴芩清寧膠囊、青乳消顆粒、正元膠囊、神曲消食口服液等優質的中藥產品群,為揚子江叩開了廣闊的市場。
“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產業界與學術界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協同創新是必然的趨勢。”徐鏡人動容地說:“揚子江多個產品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我們與學術界的緊密聯合,這也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醫藥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的發展。”
勇攀科技創新高峰
從成立之初就一直堅持“發展不動搖、創新不停步”思路的揚子江,不僅將目光鎖定于資助祖國醫藥科技獎項,更希望企業在攀登科技創新高峰的路上,成為一位勇者和勝利者。
僅從所摘取的國家最高大獎上,就可以一窺企業的科技創新實力:除了“經前期綜合征病證結合臨床、基礎和新藥研發與應用”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之外,揚子江參與實施的“銀杏等工業原料林樹種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創新集成及產業化”項目,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今年年初,喜報再傳——揚子江聯合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藥典委、北京大學等單位完成的“國際化導向的中藥整體質量標準體系創建與應用”項目,又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徐鏡人表示,“求索進取,護佑眾生”是揚子江藥業集團始終秉承的企業理念,意即企業積極求索進取,努力實現科技創新,其最終目的就是為大眾健康服務。為此,作為中國制藥行業的“排頭兵”,揚子江堅持走“科技興企”“科技強企”的發展道路,實施“三高一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容量和療效獨特)新品開發戰略,同時堅持視質量為生命,持續改進,追求卓越,促進質量全面升級,致力于為老百姓提供質量可靠、療效顯著的藥品。
在新藥研發上,揚子江全面推進中藥與化學藥、生物藥“三藥并舉”方針,搶占科技制高點,引進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研發創新人才,建立國際化研發體系。聯合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組建了江蘇省(揚子江)新藥研究院,并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成立分院,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藥物制劑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高層次研發平臺;廣招海內外頂尖專家、博士,企業現已形成100多名博士、300余名碩士為主的創新藥研發團隊,具備化學藥、中成藥、生物藥研發創新能力;每年用于技術創新與開發經費支出額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已達5%,遠遠高于國內行業平均水平。
經過多年的持續積累和創新,揚子江的科技創新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企業累計獲授權120件中國發明專利、138件外觀設計專利,有5件PCT在20個國家或地區獲授權。累計獲新藥生產批件40多個,臨床批件50多個。
而就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揚子江在創新藥研發領域又取得重大進展:上海海雁實施自主研發和對外合作相結合研發戰略,獲得多項階段性成果,2個1類創新藥項目完成臨床申請,其中,YZJ-1139原料藥及制劑于2016年12月底獲得臨床批件。2個項目完成候選化合物提名,4個項目進入或即將進入研發管線。上海海路生物藥研發完成技術平臺的搭建,新立項2個生物仿制藥項目和2個自研創新生物藥項目。
通過自主創新源源不斷產出新品,揚子江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牢牢地站穩了腳跟,為企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如今,揚子江產品體系中西藥并舉,覆蓋10多個領域、20多種劑型、200多個品規。此外,中藥與化學藥、生物藥“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引領著揚子江向國際市場高歌猛進。截至目前,揚子江已有40多個中西藥制劑在歐洲、亞洲和非洲10多個國家及地區注冊成功并銷售;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銀杏葉片等6個制劑通過歐盟GMP認證,成功打進歐洲市場。
在2016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中,揚子江品牌強度和品牌價值雙雙名列生物醫藥板塊榜首;揚子江藥業主營業務收入名列由工信部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醫藥工業企業百強榜榜首。這些“第一”成為揚子江綜合實力提升、發揮品牌引領作用的有力見證。
徐鏡人表示,當前中國醫藥產業迎來“剛需+政策”雙重利好,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17年,揚子江將深化研發體系改革,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新生態。繼續實施“三藥并舉”創新戰略,大力引進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研發人才,建立國際化研發體系,加快向“高精尖”轉型。實時跟進最新研發政策、招標政策和醫保支付政策,關注國家優先審評領域,加大前瞻性、戰略性投入,構筑揚子江面向未來的科技、產品優勢。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科技創新的征途中,揚子江追求卓越的腳步從未停歇。伴隨著我國醫藥事業的蓬勃發展,揚子江將繼續擎起創新的大旗,乘風破浪,砥礪前行!(本報記者 白毅 )
http://epaper.cnpharm.com/zgyyb/html/2017-02/07/content_55301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