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第41次國際質量管理小組競賽(ICQCC)在泰國曼谷舉行。揚子江藥業集團“STAR”QC小組參賽的“設計頭孢粉針劑A品種生產線充氮裝置,降低頭孢粉針劑產品殘氧量”課題,從高手云集中脫穎而出,勇奪金獎,獲得國際評委高度評價,為企業和國家贏得殊榮。

若非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這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成果,由揚子江藥業集團幾名普普通通的藍領工人發明創造。第一發明人陳巧根,現任揚子江藥業集團海吉公司工程設備部副部長,他和團隊歷時200多個日夜艱辛探索,終于攻克這一行業公認的難題。

頭孢粉針劑作為揚子江藥業集團的拳頭產品之一,年銷售額達數十億元。但在臨床用藥中,該產品卻面臨著化學穩定性較差、易氧化變色、效期內頭孢聚合物上升等問題。對此,業內普遍采用充氮保護降低殘氧量,以保證產品質量穩定受控。向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揚子江人,決心改變現狀,將目光鎖定國際同行最高水平:將產品殘氧量控制標準由原來的8.0%降至3%以下。

以陳巧根為首的QC小組欣然領命,踏上攻關的征程。為了不影響車間正常生產和供貨,他們只能利用業余時間備戰。既要通過充氮降低產品殘氧量,還要考慮產品的裝量損失,這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陳巧根等人通過研究A品種的生產工藝流程,全面分析充氮的節點選擇,綜合評估后確定出設計需求。

每天深入生產現場,對設備進行研究摸索,成為陳巧根的工作常態。他親自動手操作設備,模擬生產過程,研究設備運行狀態,以快速確定充氮裝置的安裝位置。為此,他和小組成員經常奮戰到凌晨。

一次又一次失敗,一次又一次重頭開始。經過近3個月的摸索探討,陳巧根和攻關小組提出了3種攻關方案,但都各有缺陷,達不到設計要求,使攻關工作一時陷入僵局,小組成員的熱情也受到影響。這時,集團工會主席徐偉全親臨現場為大家鼓勁:“設備改造是一場革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你們不要氣餒,勇于探索,爭取成功!”

陳巧根和攻關小組成員采用“頭腦風暴法”,繼續對3種方案進行深入討論分析。陳巧根提出將其中兩種方案有機結合,衍生出一個新方案,即同時使用針孔充氮和直線式充氮。新思路打開新局面,大家眼前為之一亮。隨后的多次測試顯示,殘氧量檢測數據均小于3%,裝量損失也小于0.5%目標值。“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家從中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技改方案找到后,設計最適合的充氮裝置成為關鍵。為確保產品達到無菌水平,陳巧根對充氮裝置各部件選材和細節構造進行細化,圍繞此繪制圖紙,篩選制造商進行磨具加工,同時反復試驗影響充氮效果的3個變量,最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天道酬勤。困擾揚子江藥業集團多年的頑疾迎刃而解,成功的喜悅掛在每個人臉上。公司頭孢粉針劑產品市場投訴率由攻關前每年10起以上,降至個位數。小小數字的改變,卻代表著國內領先水平,大大提升了企業的質量品牌形象。

在同事眼里,陳巧根不善言詞,是大家公認的“能工巧匠”,什么樣的技術難題都難不倒他。在這次攻關中,他放棄了所有節假日的休息時間,對家人和孩子無暇顧及,內心滿是愧疚。他用沉甸甸的榮譽,對家人給予了最好的回報。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永不放棄,這是陳巧根和他的團隊面對未來新挑戰作出的承諾,而這源自他們對藥品質量高度的責任心。
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62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