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畔,歲月如梭。坐落長江之濱,揚子江藥業載譽無數,這家年產值、銷售雙雙破700億元人民幣、蟬聯醫藥工業百強榜榜首的民營醫藥集團引起了外界足夠的好奇:業內稱道的揚子江精神到底是什么?或許只有踏上這片土地,你才會有最真實的感受。
凱旋門、景觀瀑布、歐式立柱、斜拉索橋、楠木林、櫻花園……來到位于長江之濱、“長三角”名城江蘇省泰州市的揚子江藥業,更多時候是被安靜和祥和所包圍,在綠化面積幾乎占到一半的廠區,頗有世外桃源之感,遍布的車間隱在綠茵中,但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一個個生產車間的玻璃窗后,工作人員甚至沒意識到有人走進來。
嚴苛的標準讓這家民營企業在聲名赫赫的同時多少增添了幾分神秘感,目前集團已有20多個產品質量達到歐美藥典標準,4個車間通過了歐盟GMP認證。在生產、科研、質量第一線成立了100多個質量管理(QC)小組。
這里有一群年輕人奮斗的故事,在董事長徐鏡人的帶領下,有關攻關和勝利的故事,淚水和喜悅的到來,時刻都在上演。
頭孢粉針劑1號車間是揚子江藥業非最終滅菌的無菌制劑車間——這里有一支響當當的“能啃硬骨頭的隊伍”,2016年7月初舉辦的全國醫藥行業QC論文大賽上,揚子江藥業集團頭孢粉針劑1號車間QC小組獲得了全國一等獎。
在操作車間,連穿衣都像是“為難”自己,進入無菌制劑車間前,操作員需要小心翼翼地消毒,嚴格按照程序穿戴內衣、口罩、手套、襪子,這些動作需要重復兩遍,穿戴極不方便,整個過程像慢動作,持續近30分鐘,像粽子一樣把身體完全包裹起來,再進入溫度控制在18-25℃,濕度30%以下的無菌操作間,開始嚴要求、高標準的無菌操作,這一呆就是整整4個小時。
作為參觀者要輕松很多,記者經過洗手、消毒、更衣等多道規定程序,頭套、鞋套也要包裹整齊,但是活動空間仍被限制在生產潔凈區外的回字型走廊。
車間主任戴金霞急匆匆地趕來,來不及寒暄便攀談起來,戴金霞對這里的一切習以為常,去年底履新車間主任后,這位年輕的“領頭羊”也有壓力,但更有想法,畢竟,她已經在揚子江工作了十余年。
“頭孢產品有特殊的生產要求,生產過程絕對要嚴苛,不出絲毫差錯。”戴金霞坦言,在操作間需要佩戴三層口罩、再加上兩層無菌服,捂得嚴嚴實實,新來的員工往往難以適應,衣服全程不能著地,每一個操作動作要到位,員工需要雙手掌心向上平置身前和衣服保持隔離。堅持這個動作并不容易,甚至走路、搬東西的姿勢都有標準,比如搬東西需要拿上去再平移,一切依規而行。
而這僅僅是操作環境的適應,平時,車間粉針劑生產線會遇到各類問題,也就有了多個攻堅的時候,頭孢粉針劑產品曾面臨一個大難題:該類產品化學穩定性較差,易發生氧化變色、效期內頭孢聚合物上升的問題。為了降低頭孢粉針劑產品殘氧量難題,車間的QC攻堅小組開始“死磕”。
在記者面前,被同事稱為能工巧匠的設備主任陳巧根不善言辭,他也是QC小組的核心成員,為了不影響頭孢粉針劑車間正常生產和供貨,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備戰。每天深入生產現場,對設備進行研究摸索。他親自動手操作設備,模擬生產過程,研究設備運行狀態,以快速確定充氮裝置的安裝位置。為此,他和小組成員經常奮戰到凌晨。
測試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只能先找到一個區間,然后小心匹配,一次次調試,改變。先后歷經一千組數據,陳巧根最后才設計出合理的數值測試成功。其中的艱難很難為外人知,除了陳巧根的付出外,團隊的協作配合至關重要。
“200多個日夜集中攻關,沒時間陪家人孩子,也有愧疚,但為父母制藥,為親人制藥是信念,也是動力。”藍領工人陳巧根的動力或許來源于此,他不掩飾工作的艱辛,但對于頭孢類產品的攻堅意義非常清楚。
如今,頭孢粉針劑已經成為揚子江的拳頭產品之一,公司頭孢粉針劑產品市場投訴率由攻關前每年10起以上,降至個位數。2016年8月,第41次國際質量管理小組競賽(ICQCC)在泰國曼谷舉行。揚子江藥業集團“STAR”QC小組參賽的“設計頭孢粉針劑A品種生產線充氮裝置,降低頭孢粉針劑產品殘氧量”課題,從高手云集中脫穎而出,勇奪金獎。
“誰也沒想到會有今天。”說到這兒,從基層一路走到現在的戴金霞有些感慨和動情:十幾年前初來揚子江時,她被分配到包裝線上折盒子,那時,揚子江遠沒有如今一流的生產設備,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產線需要大批員工手工操作,比如包裝環節的折盒子。這和剛畢業的年輕人憧憬的生活并不一樣。
差不多干了兩個月,車間原主任賀清輝一句話把她說哭了:小姑娘,來這兒工作感覺怎么樣?剛畢業不久的戴金霞當時淚水就涌了出來。“怕未來還是折盒子,怕自己沒有進步,當時真的害怕,主任一問,壓抑很久的情緒也就爆發了出來。”
彼時,包括戴金霞在內,大部分年輕人無法想象今天揚子江廠區的樣子,2017年11月,中國質量獎專家組一行在揚子江藥業集團進行現場評審時,各個車間早已經“換了日月”,產自德國的B+S灌裝線、烏爾曼包裝線等全自動、智能生產設備,吸引了他們駐足仔細觀看,贊嘆有加。
原來的“折盒子”成員有的進入了QC“攻堅隊”,戴金霞們再也沒機會回去折盒子了,至今回憶起來,戴金霞感謝那段時光,感謝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等來了揚子江突飛猛進的發展,讓自己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大部分那時的工人都走上了重要的崗位,折盒子等人工線早已被替代,她們都迎來了自己的新生活。不過,轉而戴金霞又開起了玩笑:“我要申報非遺的,折盒子的技術真的很棒,速度超快,比機器人不差哦。”
歲月靜好從“折盒子”到“攻堅隊”,戴金霞們從揚子江出發,涅槃也從這里開始,這是屬于揚子江人的故事,也屬于中國故事,在這里,聽到時代的呼聲。
http://m.xinhuanet.com/health/2018-04/28/c_1122757320.htm